English

马尔罗和他的《人的境遇》

1999-10-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33年刚过,法国一家文学刊物就开始连载一部长篇小说,接着,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单行本。这部书刚一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它还获得了该年度的法国文学大奖——龚古尔奖,并被评论界称为“二十世纪的经典著作”,作家的名声也随之大震。这部书的名字就叫《人的境遇》,出于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之手。

但是,小说描写的并不是发生在法国的重大事件,而是以中国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为背景,描写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同蒋介石进行殊死搏斗的情景。

《人的境遇》发表后,不仅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还引起评论界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可钦佩的智慧”,“深入生活、干预生活”,也有人把它称作一部“卑鄙的共产主义小说”。那么,马尔罗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马尔罗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并曾担任过法国新闻部长、总统府国务部长和文化部长。马尔罗在哲学思想上受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和19世纪,20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和施本格勒的影响,认为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将要死亡的动物,人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境遇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马尔罗自己就是一个不断地行动的人。他曾发起无罪释放季米特洛夫和台尔曼的政治宣传活动,并先后出任世界争取释放季米特洛夫委员会主席和释放台尔曼委员会主席;还曾以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的身份,飞往马德里,投身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他就进入法国装甲兵当了一名列兵,在战斗中,他曾负过伤,作过战俘。二战后,他参加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动,都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有着积极意义的。

《人的境遇》是马尔罗曾多次游历东方国家以后,先后发表的三部以亚洲为题材的小说之一(其他两部是《征服者》和《王家大道》)。《人的境遇》虽然是以1927年的中国为背景,但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并不是要反映这段惊心动魄的中国革命历史,而是通过几个出身不同、国籍不同,观点不尽一致的人物,在前后不到一个月的不平凡经历,着力探讨人在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境遇中,如何捍卫人的尊严,寻找作为人而生作为人而死的意义和勇气。本着这个目的,马尔罗笔下的革命领导人便不是中国人自己笔下所塑造的高大人物,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不是中国人,他们不乏勇敢、智慧,面对敌人大义凛然,但是他们有时也吸鸦片,也追求女人和性爱。与其说《人的境遇》是一部政治小说,毋宁把它看成一部哲理小说。有了这种概念,我们就不难明了书中的某些偏颇和失实,而不至于过分拘泥于细节。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小说里,马尔罗不仅正面地表现了1927年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而且对共产党人抵制共产国际和党内的错误路线都有正确的反映和描述。据说,马尔罗在创作本部小说前,曾翻阅了大量的有关中国革命的资料。

马尔罗对中国一直非常友好,他任文化部长期间,曾积极推动中法关系和文化交流。1964年他曾代表戴高乐访华。

1996年,在马尔罗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他的遗体被迁葬法国伟人的墓地先贤祠,成为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之后受此待遇的第五位大作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